高德康:波司登49年逆袭战,从8台缝纫机到全球羽绒服巨头
发布时间:2025-08-04 21:46 浏览量:1
1976年,8台缝纫机、11位裁缝,谁能想到这会是全球羽绒服帝国的起点?波司登49年的历程里,有过登顶的辉煌,有过迷路的阵痛,更有绝境重生的逆袭。作为掌舵者,高德康用三次关键转身,让这个老牌企业实现"逆生长"。
1995年登顶行业第一,2007年港交所上市,波司登的扩张之路看似顺风顺水。但上市后的多元化冲动,让企业偏离了羽绒服主航道。男装、家居等业务多点开花,却导致资源严重分散——羽绒服的品牌力持续弱化,2014年竟被贴上"中老年人专属"标签,与主流用户渐行渐远。
内忧外患接踵而至:电商冲击、国际品牌涌入、行业同质化加剧、高库存压顶。2014年业绩滑铁卢,让高德康痛定思痛:"市场机会永远在,但要在一厘米宽度深挖一公里深度。"
这场危机催生三个核心认知:必须回归羽绒服主业;消费者是品牌生命线;品牌力才是穿越周期的底气。于是,波司登砍掉非核心业务,喊出"一群人、一辈子、一件事"的二次创业宣言。
2018年的波司登,面临最棘手的问题:如何让年轻人重新爱上"爸爸辈的品牌"?高德康的答案是全方位创新。
品牌年轻化:纽约、米兰、伦敦时装周三连秀,国家级品牌活动露脸,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密集发声。当波司登的Logo出现在国际秀场,品牌形象完成从"乡土"到"国际范儿"的蜕变。
产品革命:与高缇耶等国际设计大师联名,推出登峰系列、极寒系列等爆款。其中登峰系列整合全球顶尖科技,保暖性行业领先,既征服专业户外人士,又成了潮流icon。风衣羽绒服、高鹅绒三合一冲锋衣等创新品类,彻底打破"羽绒服=臃肿"的刻板印象。
渠道升级:撤离传统批发市场,进驻购物中心,在北京三里屯开起登峰概念店。门店形象、服务体验全面迭代,与品牌定位形成呼应。
生态布局:构建多层次品牌矩阵——波司登主打中高端,雪中飞、冰洁覆盖大众市场,博格纳专攻专业滑雪装备,还投资潮奢品牌。从百元到上万元产品,全面覆盖消费需求。
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:品牌年轻化指数飙升,主流消费者重新回归,在消费低迷期仍能保持增长。高德康的秘诀是:"用高质量供给接住需求,更要创造新需求。"
波司登的全球化布局早于多数中国品牌:20世纪90年代闯俄罗斯,1999年进驻瑞士,2012年斥资3500万英镑在伦敦开旗舰店。
但真正的突破,来自"文化+标准"双输出。在国际时装周上,波司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融合,让世界看到东方美学;作为ISO/TC133秘书处,主动参与国际羽绒标准制定,从"遵守规则"变为"制定规则"。
响应"一带一路"倡议,波司登将业务拓展至沿线国家。高德康深知:"中国品牌出海,不只是卖货,更是价值观的传递。"如今,伦敦旗舰店已成连接全球市场的纽带,波司登的海外影响力持续攀升。
在淘汰率极高的服装行业,波司登的长寿密码是什么?
坚守长期主义:1992年注册"波司登"商标,同步在68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国际商标。从贴牌代工到自创品牌,再到全球布局,每一步都着眼长远。
组织力制胜:建立强大的组织体系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,以结果为导向持续优化。"企业做到千亿规模,靠的不是个人英雄,而是系统作战。"
工匠精神+科技赋能:既要像《庄子》里的老裁缝那样追求极致,又要拥抱AI技术。将传统工艺与数智化结合,成了波司登的独特竞争力。
从8台缝纫机到全球羽绒服巨头,波司登的49年,是中国品牌成长的缩影。高德康的感悟朴素却深刻:"比起超过别人,一次次突破自己,才是最根本的。"未来,这个穿越周期的品牌,还将继续书写"温暖全世界"的故事。